信息素养跟上了,“野鸡大学”就少了
近日,有媒体报道,尽管广州地区日前以文件形式曝光了12所假冒大学,但与“野鸡大学”联系密切的高三学生名单信息买卖现象,在QQ群依然猖獗。
“野鸡大学”一直是备受社会诟病的教育机构,然而买卖考生信息是利润巨大的黑色链条,为其长盛不衰提供了土壤。要根除“野鸡大学”,必须斩断考生信息买卖链。其中的关键一环,就是提高公众的信息素养,具体表现为考生及其家庭要尽可能防止信息泄露,对因信息泄露造成的骗局保持警惕,并通过举报、上诉等形式加大对诈骗者的追责力度。
“野鸡大学”的存在,极大扰乱了高校招生生态,给广大考生带来损失,必须有效加以打击。经媒体梳理,从2013年到2016年共曝光遍及26个省份的5批381所“虚假院校”,其数量庞大、骗局之多,让人震惊。这类机构以无招生资格、无实体校园、无教学设备的“三无”为特征,其“响亮名称”“内部指标”“计划外指标”“虚假录取通知书”等伎俩,往往让一些家庭贫困、低分和欠发达地区的考生成为骗子的提款机。
针对这些乱象,相关部门一直在行动。教育部早就公布了正规大学名单,相关部门还先后出台了《刑法修正案(九)》《关于办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等文件。还有一些媒体提出了加大监管强度等应对措施,虽然对遏制“野鸡大学”有一定效果,但仍然避免不了“割韭困局”。“野鸡大学”如“割韭菜”一般疯长,说明这些措施仍然是外在手段,不是治本之策。应对“野鸡大学”乱象,恐怕还得从信息接收者即考生方寻找路径。
高校招生骗局的根本原因,是考生与学校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考生信息被非法利用,考生及家长的信息素养缺失更助长了这种行为。通常来说,正规高校有合法渠道查询信息,具有严格的招生标准和规范的招生程序。但对一些考生及家长来说,这些信息可有可无,既懒得动手查,也缺乏必要的辨析能力,遇到骗子的说辞就容易轻信。越是偏远地区的考生,因其信息相对闭塞及较差的信息辨别能力,越容易被骗。
在大数据背景下,数据思维和信息素养应是每个人必备的素质。在未来,信息的价值将不断加大,每位公民既要防止带有自己隐私信息的数据被泄露或盗窃,也要有基本的信息意识,提高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获取、处理、评价与利用能力,还要有信息遭遇泄露、盗取及不法利用的维权意识。认为网络时代,个人信息的无限度公开是很常见的事,对泄露与利用现象不当回事,也无须运用法律武器维权的想法实在要不得。若真如此,教育领域里的招生、入学及就业等环节的各种诈骗就不可避免。可以说,只有人们的信息素养跟上了,骗子才会无所遁形。
所以,当各种媒介信息越来越充分庞杂,面对“野鸡大学”的横行,广大学子和家长们,必须补上信息素养这一课。在面对虚假机构的各种行骗手段时,应多一些戒备之心,对高校的校名、校址、学校代码等多加甄别,如发现信息泄露,应谨防被不法分子利用,还应该拿起法律武器维权并严惩这类行为。对学校而言,开展相关讲座、收集被骗案例、制作防骗指南等不失为好办法。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