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校园特色文化,助推学校内涵发展
减少政府投入,降低教育资源损耗,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走内涵式发展之路,这是学校办学的大势所趋,同样也是教育人的使命担当,责无旁贷。
构建校园特色文化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必经之路,它可以强有力推动学校内涵发展。因为以文化人,以文育心,才是教育的本质属性。
我校地处山区,是一所普通的县域山区高中,办学经费捉襟见肘,区位优势更是相形见绌。面对困难,我校并没有坐、等、靠、望,而是以构建校园特色文化来破茧突围,实现超越蜕变。
校园文化包含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方面。物质文化主要包括校园建筑、文化设施和环境布置、绿化、美化等有形环境;精神文化包括师生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人际关系、文化生产、集体舆论、历史传统以及校风、教风、学风等无形环境。我校根据校园文化的专有属性,紧紧围绕“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这一核心,外塑学校育人环境,内孕学校育人底蕴。铸师魂,传承薪火;读好书,点亮心灯。经过一代又一代师生的创业、耕读、积淀,具有特色的南漳一中“德文化”内化了教师不忘初心、厚德载物的师德品质,外化了教师勤耕守望、德高望重的师魂成就,同时也让德才兼备的学子德行天下,让学校走上了内涵式健康的发展之路。学校走上内涵发展之路实属不易,几代南漳一中人做了许多艰难而幸福的探索。
外塑“德文化”环境
我校位于荆山余脉,先民熊绎曾在此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先贤卞和曾在此守璧献玉,矢志不渝;还有水镜先生在此荐贤为国,心系苍生。巍巍荆山,悠悠沮漳,钟灵毓秀,得天独厚,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有着优秀的教育资源。学校因地制宜,依据“德文化”核心价值观内涵,聘请华中科技大学专家,从整体上营造“德文化”氛围,从细节上打磨“德文化”底色,让有形的无形的大大“德”字显现在眼中,书写在心里,让师生走进校园,置身其中,无时无刻不是如沐春风,感受到“德”的强大伟力。
学校大门前有新旧两座小桥,朴素厚重。新桥左右侧黄底墙壁上分别绘有“奔梦路上自奋蹄”“春光正好当读书”的大型雕绘,亮丽庄重,书香扑鼻,让人情不自禁产生发愤攻读、逐梦青春的渴望。大门左侧围墙上用大红色书写着校训“立德笃学,健身自强”,右侧书写着办学理念“构建学生良性的智能体系和人格体系,促进师生和谐发展”。校训、办学理念鲜艳醒目,历经风雨没有褪色。走进校门,左看有“珍惜粮食”“光盘行动”“勤俭节约”“食不语”等食堂文化标语,右观有“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等党史学习标语,“德”居中心。
登上五级台阶,南北矗立着两栋办公楼,两栋办公楼中心位置植有圆形苗圃,苗圃的中心竖立着双手托举地球、仰望宇宙的钢化雕塑;旁边竖立着十块宣传橱窗,内容丰富,更新及时。办公楼的墙体上分别悬挂着“立德树人”“立德笃学”“立德兴教”和“廉洁从教”“敬业爱岗”“志存高远”宣传标语,时刻警醒师生砥砺师德、煅造美德。拾级而上,一百零八级台阶步步攀升,台阶两边冬青绿草红花摇曳吐芳;南北扎墙分别悬有“卞和献玉”“刻木事亲”“水镜荐贤”“筚路蓝缕”等洋溢着沮漳地域特色历史故事的彩绘木雕群像,突出了“忠”“孝”“才”“勤”等人文情怀和精神。木雕群像厚重而沉静,徜徉此处,历史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德”润人心。
百步台阶之上,是勤思楼正门;正门上方设置有巨大电子显示屏,现代信息传媒滚动播放着党的大政方针、学校新闻;该楼一楼悬挂着九块“党史学习教育”和一块“争做‘四有’好老师”的宣传版画,以及三块“南漳一中先进人物光荣榜”。
平整的山岗上屹立着四栋教学楼和一栋综合楼,从北往南分别命名为“立德楼”“启智楼”“笃学楼”“勤思楼”“知行楼”,楼名都有出处和诠释,都紧扣着党的教育方针,突出“德”的地位和作用。班级文化环境建设把“德文化”作为设计主线。教室前门外设置醒目美观班级名称牌,插有励志格言的红色班旗;门口统一设置班级文化牌,内容包括班主任及科任老师姓名、班委会成员、团支部成员、班级管理目标、座右铭、班级荣誉等。黑板上方中心位置张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北侧墙壁上张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布局美观,色调鲜明,主题突出;南侧墙壁张贴课程表、作息时间表、值日生表等;教室后墙面为学习园地,展示学生作文、书法、绘画等作品,里角布置读书角,摆放着经典著作。教室两侧墙壁和楼道墙壁悬挂《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格言、传统文化宣传。总的来说,创设主题突出、富有特色的文化长廊和文化墙,打造“墙壁文化”“走廊文化”,目的就是营造浓郁育心环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之中铭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寓教于“乐”,寓德于“美”。
另外,学校还注重学生寝室文化、厕所文化、体育文化的建设。寝室文化突出“静心养性”,厕所文化突出“文明荣耻”,体育文化突出“健身自强”。
学校广播站、校园网站、宣传橱窗具有严格的“三审三校”制度(初审、复审、终审,校文字图画、校技术、校付印样)。对录用内容、遴选题材、内容安排等要符合政策要求,有助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对于学校发布的文字、图片、数据、音频、视频、链接及其他形式的信息,要求富有意义,能引领正确的舆论方向,筑牢意识形态领域篱笆,扣好学生人生第一粒扣子,严防不良思潮对青年学子的侵蚀。
我校占地近二百亩,保有两栋70年代校舍,作为校史教育基地。主要通道两边有柳树守望,雪杉擎伞,桂树飘香,铁树虬枝四季吐翠;老教学园内有一片小小竹林,四季清影,修长高洁;各种鸟儿在此栖息歌唱,缤纷蜂蝶在此流连蹁跹;苗圃花草掩映;烘托出清雅的环境氛围,宜以养心,宜以读书。对于这些珍贵的自然馈赠,我校师生都视为珍宝,把它们当作学习生活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为每棵树挂牌,为每处风景命名,让它们讲述校园的趣事,请它们守护学校美好的记忆,见证学校沧桑荣光,它们也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校通过它们树立师生的生态意识,传播文明理念,开展生态与环境宣传教育活动,有效地推动了学校生态文明教育水平的提升,落实了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建设思想。
内育“德文化”灵魂
人们常说,校长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校长身上所具有的文化气质、文化品格能影响每名师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能丰富学校文化底蕴,能孕育出健康美好的学校形象,春风化雨般催生桃李芬芳。我校强化教育教学管理,领导班子精诚团结,分工协作,以“构建学生良性的智能体系和人格体系,促进师生和谐发展”为办学理念,以“三立三成”为办学宗旨,教育学生立德要高、立志要远、立行要实,砥砺成人、勤奋成功、发愤成才,着力煅造“德文化”的灵魂。
为了让“三立三成”贯穿始终,落地落实,除了设置规范统一、积极健康、格调高雅的物化文化环境外,我校还坚持做好了四件事:捍卫国旗尊严;吟诵中华经典;资助育人;挖掘思政教育资源。坚持是一种美德,坚持的力量可以滴水穿石,感天动地,久久为功,我校“德文化”灵魂逐渐强大,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全校师生,无时无刻不在让学校发生革命性的变化。
国旗永在心中飘扬。八十载沧桑,数万名师生,不变的是爱国情怀。每周一的清晨,迎着第一缕阳光,我校都要举行隆重的升旗仪式。红旗飘扬,国歌嘹亮,回荡在师生的心中;国旗下讲话,有领导,有教师,更多的是学生,他们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立三成”思想,结合现实生活、自身实际,传递正能量,激发进取心、报国志。积攒下来,国旗下讲话稿已有2000多篇,成了一部鲜活的德育教材,这份积淀成了我校宝贵的财产。
中华经典咏流传,书香盈满人生路。书香、铜臭是学校、世俗的分界线,泾渭分明。盈满书香的地方才是学校,盈满书香的学校才能育心育人。腹有诗书气自华,不读书的人是没有明天的人,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读书应该也必须成为一个学生必备的品德。为了实现读书育人这一目标,学校在开足开齐开好国家课程外,三个年级都开设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庄子》及红色文化等中华经典诵读课程;通过常态化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如,常态化开展征文比赛、经典诵读、读书交流会、演讲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阅读的快乐和幸福。语文老师、播音主持专业毕业的老师集体备课,深入探讨阅读的方式方法,引领学生潜心吟诵经典美文,学习不同类型的读书方式,领略中外文学大家的风采,吟咏古今优秀诗文,强化红色记忆,增强文化自信,提高综合素质。
学校开展“中华经典诵读”已20年。每周单日利用早自习时间,每个学生除完成“中学生必背古诗词”外,还选择红色经典文化作品进行涵咏。月复一月、年复一年的坚持诵读,学生不仅在考试、写作中受益,更在思想上受到了洗礼。
打造“书香校园”,是学校的理想追求。现在,读书、思考成为校园的一种风景,师生阅读经典、阅读思想、阅读文化,用行动传承光大中华博大精深的文化,让“德”涵咏在嘴里,流淌在心里,融化在血脉里。
资助育人化涌泉。国家助学、莲夏慈善基金会捐资助学像寒冬的暖日、久旱的甘霖,解决了部分学生的物质之忧,让他们度过了经济上的困境,但如何让扶贫变成扶志?学校充分利用这一契机,进行助后心理辅导、精神疏导,让学生走出助后的自卑自轻心理阴影,学会借势强大自我,教育学生认清这是一个充满爱的世界,学会感恩报答,从而达到扶心扶志的作用。
发掘思政教育资源,夯实“德文化”构建根基。为了彰显国家课程对思政教育的领导力,学校八个课题组结合各自学科特点,以《教育法》规定的思政教育内容为指针,深入挖掘统编教材、地方教材以及社会生活中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然后加以整合运用,取得了教学与教育相融相通、相辅相成的效果。例如,爱国主义教育课题组,主要承担发掘教材和社会生活中蕴含的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教育、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党的基本路线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教育、中国国情教育、和平统一和“一国两制”的方针教育等资源,并将这些资源加以提炼、升华,编写成系列讲座或实践体验方案。理想教育课题组,主要承担从古今中外杰出人物、优秀团体中挖掘人生理想、道德理想、职业理想和社会理想教育的资源,引导学生从小当立志、立志须高远,坚定献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理想和信念;同时把理想教育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与科学信仰结合起来,使得学生明白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民族事业息息相关,从而自觉地将个人理想融入到共同理想之中,融入国家发展伟业之中。经过长期深度的探索,学校八个思政教育课题组紧密联系社会实际,深度挖掘教育资源,精心打造,推出了一批思政教育精品课,如:《珍爱青春,拒绝“美丽”的诱惑》《华夏血脉:56个民族亲如一家》《网络不是法外之地》《拒绝邪教,弘扬科学精神》《中国,我为你骄傲》《新冠无情人有情——致敬一线防控疫情勇士》《家乡的味道》等等。这些课案既有典型事例的生动呈现,也闪耀着理论光芒,语言生动,形式活泼,图文并茂,有的还附着精彩的视频,深受学生欢迎,为学校特色文化构建、推动内涵式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浇铸“德文化”精神支柱
培根铸魂育英才,五种精神筑大德。80载沧海桑田,几十度日月如梭,我校三易其址,三改其名,但在春秋代序中,不变的是南漳一中人的初心,不变的是南漳一中人的精神。这种精神充实了“德文化”建设的内核,有力地推动了学校内涵式发展。列夫·托尔斯泰说:“人类被赋予了一种工作,那就是精神的成长。”南漳一中人就是在“五种精神”成长过程中逐步壮大。赫尔巴特说:“教育的唯一工作和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南漳一中人也正是这样,用精神力量浇铸“德文化”的大厦,用精神的颜色为“德文化”擦亮底色,并为之一心一意,殚精竭虑,弦歌不辍。
爱岗敬业、辛勤耕耘、甘为人梯的无私奉献精神;精诚团结、荣辱与共、合力攻坚的集体主义精神;严谨治学、热爱学生、面向全体的高度负责精神;面对挑战、勇往直前、克难制胜的拼搏进取精神;居安思危、志存高远、勇攀高峰的开拓创新精神——这五种精神在二十多年前就概括出来了,是多年来南漳教育人学习自勉的;今天看来,奉献、团结、负责、进取、创新这些元素依然熠熠生辉,激励着南漳一中人一代又一代接续奋斗,创造一个又一个辉煌。
精神是道德的重要元素,有了宝贵的精神源泉,道德的血脉必然纯粹、高尚。我校数代教职工煅造的“五种精神”像一种无形的力量,这种“精神上的道德力量发挥了它的潜能,举起了它的旗帜,于是我们的爱国热情和正义感在现实中均得施展其威力与作用”(黑格尔),有力地助推了我校内涵式发展。它像一种强大的基因,让新人茁壮健康,让文明生生不息;文化不绝,民族无论处于何种困境也能复兴、崛起,迎来新的曙光。
内涵式发展可以丰富校园文化,反过来,构建校园特色文化,也可以推动学校走内涵发展之路。两者之间紧密相连,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通过数代一中人同心戮力构建的“德文化”,把学校教育与学生的幸福、自由、尊严和终极价值联系起来,使我们的教育不仅关注物,更关注人,使学校教育真正成为人的教育,逐渐形成了全校师生共同的价值取向、理想信念、道德品格,激发了全校师生为实现自己的美好目标积极奋进,提供了在任何环境下都能发展壮大的精神支柱,彰显了学校师生的人格意识和道德实践意识,对他人、对社会有着持久的聚神凝智的吸引力。
多年来,我校“德文化”建设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学生以“德”行天下,老师以“德”播馨香;学生素质得到了全面提升,老师的职业幸福感得到了全面增强;勤奋的学风、严谨的教风、进取的校风全面形成,蔚为大观。2020年《湖北教育》杂志对我校“德文化”建设进行了专题报道,并给予了充分肯定。归根结蒂,有了“德”之统帅,学生的才能得到了充分挖掘,老师的才情得以永葆青春。“德”之文化让我们实现了“低进高出、高进优出”的办学目标,“德”之文化让我们真正拥有了发展的强大动力和灵魂。
构建、弘扬文化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基础,创造文化是内涵发展的灵魂,我校将锲而不舍,久久为功,着力构建可以一生为之努力的“唯一”——“德”,始终坚持以“德”为先,以“德”为重,以“德”为魂,助推学校内涵发展。(通讯员 杨选银)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